惜福志行,共筑绿色家园,环保之旅唤醒心中使命——记初一慈济环保站参访活动

(吉隆坡17日讯)为引导初一学生了解环保课题的重要性,增强对地球的责任感,本校事务处于2024年举办了一系列慈济环保站参访活动。面对气候变异与频发的天灾,保护地球已经成了全人类共同的责任,且是一件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事。
 

环保使命在你我:并肩共踏环保之路,齐心守护地球母亲

此次活动以“惜福志行,资源常存”为主题,旨在通过实践教育让学生认识资源的宝贵与环保行动的紧迫性。从5月至12月,师生们陆续参访了增江慈济环保站和甲洞城市园慈济环保站,这不仅是一场环保之旅,更是心灵的洗礼。
 

团结力量共启航:青春昂扬尽显朝气,师生同行迈向环保

活动当天,五位带队老师带领学生们整装待发。每班约50名学生于清晨8时30分出发,不论是烈日当空还是细雨蒙蒙,学生们始终展现出青春的蓬勃活力。

参访活动以讲座开场,慈济的讲师们以生动的演讲为环保行动注入思想的力量。从资源的有限性到日常环保的实用技巧,学生们认真聆听,感悟深刻。讲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懂得节约能源与水资源的紧迫性,并明确“电源不耗费,水源须善用”的环保目标,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增江实践启新知:垃圾分类细致入微,惜福精神深植人心

在增江慈济环保站,学生们分为两组,以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第一组在慈济志工的指导下,学习并实践垃圾分类。他们将塑料、铁制品、铝罐、纸板等物品分类归位,配合默契、干劲十足,很快完成了大量资源的处理工作。

另一组学生则参观了“惜福站”。站内物品琳琅满目,涵盖旧书籍、衣物、鞋子及文具等,传递出珍惜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学生们不仅感受到资源的再生价值,还通过随喜购买为惜福文化贡献了一份心力。实践结束后,两组学生互换场地,充分体验不同环节的环保意义。
 

甲洞农园得启示:分类回收稳扎稳打,绿色农业别样精彩

在甲洞城市园慈济环保站,学生们也先在志工的讲解中,全面了解环保的意义及进行资源分类的方法。接着再分为两组学习实践,一组继续进行资源分类,巩固垃圾处理的技能;另一组则走入果园,近距离接触农作物与大自然。在慈济志工的引导下,学生们了解了农药的危害,并学习厨余堆肥技术。这不仅是环保理念的具体体现,更让学生认识到绿色农业对健康与环境的双重益处。

果园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环保与健康的联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践行环保的信念。
 

心得交流暖人心:美味点心增添温情,深刻感悟涌动心间

活动的尾声是心得分享环节,慈济为师生们精心准备了糕点与饮品。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们敞开心扉,畅谈所学所感。许多人提到自己平日对资源分类的忽视,表示今后会以实际行动改进,并向家人和朋友传递环保理念。

分享中,“5R”原则——拒绝(Refuse)、减少(Reduce)、再利用(Reuse)、再改造(Repurpose)和再循环(Recycle)成为讨论的焦点。学生们意识到,真正的环保需要从细微处入手,从每一份坚持中累积改变。
 

依依惜别藏心愿:收获满满植入心田,守护地球共同努力

活动圆满结束后,师生们在环保站前合影留念。每人收到了一本《静思语》以及一份环保礼物,这些富有意义的纪念品成为此次环保之旅的永久印记。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感叹活动的充实与收获。

通过此次参访,学生们不仅学习了实用的环保知识,还深刻体会到作为地球公民的使命感。他们明白,守护地球不仅是对自然的保护,更是对未来的承诺。这份感悟将在他们心中扎根,激励他们以实际行动,共创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环保感恩心相连:感谢慈济团队付出,共绘地球美好未来

在12月11日的最后一次参访活动中,本校事务处督导李瑞安副校长与主任谈俊役老师亲临增江与甲洞慈济环保站,为此次系列活动画上圆满句号。为了表达对慈济环保志工竭尽心力、不遗余力支持与安排参访活动的感激之情,事务处特别准备了一张精美的感谢状与水果礼篮,赠送予慈济团队。这份礼物虽小,却凝聚了本校师生深深的谢意,也象征着对环保事业共同努力的承诺。

 

谆谆教诲润心田:珍视环保理念传承,守护自然无尽恩泽

活动中,李瑞安副校长言辞恳切,语重心长地劝勉学生,呼吁大家要重视环保的重要性。他强调,唯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我们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美丽洁净的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细水长流的自然恩泽。他的每一句话都满怀对地球未来的深切关怀,让学生们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践行环保的信念。
 

感恩之情溢于言表:百忙中倾力相助,慈济精神温暖人心

对于慈济志工师兄师姐们的无私付出,李副校长代表全体师生致上最深的谢意。在繁忙之中,志工们依然抽出时间为学生们细致讲解环保知识,耐心指导实践活动,并分享自己的环保心得。他们的热情与敬业不仅让学生们获益匪浅,更令全体师生感受到慈济精神中那份深沉的善意与温暖。这一份跨越群体的关怀将长久铭刻在大家心中,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报道:徐凌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