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月讲座:爸妈不给我玩手机,我该怎么办?

报道:初二忠 | 叶靖芠 周靓瑜 |

活动日期:2022年4月25日

 

“诶阿仔阿girl,不要玩电话了,过来吃饭!”

“你再不停手我就拔你插头啊!”

这些话语常在我们耳边萦绕,犹如苍蝇那般死缠烂打。没有错,我们现在正沉迷在虚拟世界中。

“等下等下,那怪物要死了……哎哟,最后一把啊……是你们害我输了……等下他们骂我游戏黑洞……”

霎时,不快和激动一涌而上,再像岩浆和火山灰喷发,而在凝固沉淀之后,却只残留后悔无助的尘埃,懊恼悲伤的情绪油然而生:“我不想对父母大呼小叫,但是我也要有我的放松时间,怎么办?”

配合2022年德育月,辅导处特别邀请生命线协会工作者谢成校友,于再春大讲堂为同学们主讲“父母不给我玩手机,我该怎么办?”辅导讲座。让孩子真正了解,如何与父母有效沟通,才能化解双方因为手机成瘾而引起的纷争。

 

你的父母都是什么

一、家务型

父母在你玩手游或电玩的时候叫你做家务。

二、一般阻止型

父母在你玩得起劲时叫你别玩了,要休息。

三、简单粗暴型

父母在你玩游戏时拔掉电脑插头,抢走手机或直接关掉Wi-fi网络。

四、小心机型

父母在你玩到关键时刻时拨电话来,而且还是持续性干扰你玩游戏。

五、身心攻击型

父母以讥讽或行动阻止你玩游戏,例如用奶油砸脸、甩拳头扬威、你和朋友讲话时被调侃自言自语。

向以上一系列阻止方式 SAY ‘NO’!

我抗议:“爸妈,别在这样对我了行不,我还是不是您闺女/大宝?”

因为我了解了……

打电动的对我的影响!

 

我们常听见家长这样说:”孩子打电动打多了整个人都变了,还无端端跟我发脾气,闹别扭!”。但其实打电动不一定就会导致一个人出现暴力倾向,此事因人而异。

但是对于不懂得察觉并控制自己情绪的孩子而言,打电动游戏将很大可能导致他们性情变得暴躁。他们容易将自己长时间“浸泡”在游戏世界里。久而久之,孩子们的潜意识就会不自觉地模仿游戏里的人物,若是不幸模仿到暴力游戏人物,那么孩子将会变得焦躁,沉默寡言。

家长们都出于担心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而常常花样百出地阻止孩子们玩游戏。然而正是这种阻止便会间接的把孩子们往“暴力”推挤。那么是不是家长就不能阻止孩子们玩游戏了?不是的,就像之前所提及的简单粗暴型阻止才会有很高的机率导致“弄巧反拙”。设想,孩子们正玩得兴高采烈,斗志昂扬,此时孩子们的情绪波动大,也最不稳定。然而若家长的言语、行动,甚至语气让孩子们感受到对自身有攻击性,或是被强制中断游戏,孩子们本就不稳定的情绪将彻底紊乱,冲动,最终发生不可逆转的悲剧。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处理的方式,温和、理智的处理方式更能夺得人们的欢心,不是吗?

对于孩子,也一样。我们都说,打电动手游有帮助我们暂时放松身心,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可以借机得到舒缓。但是这种情况只限对于懂得情绪自控的孩子们而言,否则孩子压抑了很久的情绪,在输了游戏之后,那种挫败感和焦躁感将瞬间冲散孩子们的理智,使他们变得急性,暴躁,甚至有些孩子拿起东西就是一通怒摔乱砸。日积月累地,渐渐这种急躁便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骨子里”,形成暴力。

 

那我该怎么摆脱“网魔”纠缠?

✓编排时间表、设置闹铃、把手机锁进橱柜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游戏诱惑

✓做功课/家务转移注意力

✓设立目标,为每一回考试冲刺

✓找辅导老师谈谈,兴许能获得些有效的建议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该注意什么?

在谢成讲师的演讲中提到,并不是家长对孩子玩手游的一律劝阻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满,关键在于劝阻时所使用的方式。谢成讲师在做调查时发现,有一些孩子们玩手游时对于父母用“提醒健康”方式的劝阻并不会感到烦躁不满,相反的却比之前所提及的所有方法都更能“入耳”。例如,时不时提醒孩子注意坐姿,小心伤到腰骨。不要在黑暗的环境下长时间对着手机,对眼睛伤害大且要注意不要耽误了睡眠时间等……

同时,也鼓励我们使用“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例如,传纸条等等。尽量规避面对面的交谈从而避免情绪爆发而引发的冲突。

谢成讲师也建议家长与孩子们达成协议,尽可能等孩子打玩手中的手游后才吩咐他们做家务,而孩子们也要遵守约定,在“打完一场”后,需要履行承诺,完成家务。

你知道吗?沟通不仅仅是内容的交换,更是方方面面都需要照顾的。包括肢体语言,眼神,语气,语速……这个人的状态都会在与人沟通当中被一一截取。那么,良好的沟通应具备良好的肢体语言表现,语速,语气以及措辞等等。因此,谢成鼓励家长与孩子们在进行沟通的时候双方都应心平气和,专注且耐心地表达及聆听以便亲子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孩子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父母会使尽浑身解数也要阻拦孩子玩手游?有时候不要一昧地怪罪别人,也要从自身找问题。不妨问问自己有没有做到自律。先把课业安排妥当后才玩手游;答应好父母的事,说到做到,让父母看见你的担当,自然也就愿意放心让你自理自身问题。

 

老鼠可卡因实验

此外谢成讲师也跟同学分享了一个有关于社交压力与可卡因(一种毒品)吸食之间的关系的大学研究。在研究当中以老鼠作为实验对象。把两批老鼠分别给一批老鼠充足的生活需求以及亲密关系;而同样给予另一批老鼠充足的生活需求,但是却唯独剥夺了它们的亲密关系。在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给两批老鼠喂养毒品可卡因,却得出以下结论:被剥夺亲密关系的老鼠对于可卡因的上瘾机率比有亲爱关系的老鼠高。

一般的老鼠只有可卡因成分高达0.5公斤时才会上瘾,而被剥夺亲密关系的老鼠却在0.25公斤甚至0.125公斤时就已经上瘾,机率是普通老鼠的一倍。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每个父母都努力挣钱养家,愿意为了孩子的未来放弃唯一一次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时光。但是,这无形中催化了孩子们对于电玩的上瘾机率。电玩就好比毒品,长期没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们就犹如被剥夺亲密关系的老鼠。因此,谢成讲师也强调,父母工作固然重要,但是家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工作,再忙也要记得抽空陪陪孩子,孩子的青春,并不逊于“金光”。

 

沟通三部曲

此外,讲师也为同学示范了与父母良好沟通的方法。这套“沟通三部曲”真是不试不知其益!

公式公式背下来

妈/爸,我知道您___(要我做什么)___是为了我好。

但是,其实我_____(说说自己看法/感想)___

我想到一个解决的办法:不如_____(建议改善的方法)____

首先,得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理。接着,才说出自己的感想。最后,提出一个解决方案。

例子:

  1. “妈妈,我其实知道您阻止我玩手机是为了我的健康着想。
  2. 可是,妈,其实我每天学习也很压力,而玩手游是我最喜欢的舒压方式。而我也意识到自己不懂得控制玩手游的时间,这方面我确实有错。
  3. 妈妈,我想到不如我们约定一个特定时间是我玩手游放松的时间,除了那段时间之外,我不能玩手游,而自然在我玩手游的时间内您也不能干扰我,否则将视为食言,如何?

和平解决了!是不是很简单?

 

爱的语言

这里谢成讲师给我们分享一些增进与父母的感情的“小心机”。一起来看看?谢成讲师告诉同学可以“不经意地”给予父母一些肯定的话语。喜好赞美是人的天性之一,当得到别人的夸赞时,人们的自尊心与荣誉感就会得到满足。于此同时,当我们接受到来自别人真心的夸赞而感到愉快,鼓舞时,不免会对说话者产生亲切感,使得两个人的心理距离缩短,变小。而人与人的亲密关系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仅如此,我们也可以给父母制造只属于亲子的精心时刻,例如来个说走就走的亲子旅行,固定每个星期天是家庭日等。。。家是一切温暖的来源,而家人之间的陪伴,才是“暖”源。

有句话说得好,“是人就爱礼物”。当然,人们真正在乎的不是礼物本身,而是送礼的人为了他们浅浅的一个微笑,而在背后付出的心思,那种在乎。做父母的,照顾孩子很辛苦。但要问他们有哪个瞬间忽然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答案是,当感受到来自孩子们的爱意的时候。因此,送礼不是想我们想象的那么表面,肤浅。这是爱的另一种表达。

我们经常听说肢体接触在亲密关系当中起到增进感情的作用,在这次讲座当中,谢成讲师也鼓励我们多与父母产生肢体接触,例如:给父母按摩。为什么这么鼓励亲子之间产生肢体接触?因为通过肌肤接触,大脑会分泌脑垂体后叶荷尔蒙——又称“催产素” 或 “爱情激素”。当脑分泌出这种激素时会使人感受到爱,感觉到幸福与安心。

最后,也是我觉得最有效的一个表达爱的方法。爱有很多种,而在“大人”复杂的世界当中,最实际的方式就是懂事。理解父母的力不从心,分担他们的负担。主动地帮忙分担家务会是一个很棒的方法。表现出一些“服务的行为”,说不准父母不但不会利用做家务的理由打岔你玩手游,还会多宽限你一些时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