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 年-1961 年 复办期

<< 中华校史

 

这段时期,各源流学校几乎完全停办。二战后,小学部与中学部先后复办。本校董事会经过一番策划,位于鹅唛路的新校舍于1958年落成。随后,在新的教育法令下,中学部分成“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

1945 年

      1942-1945

    • 战争结束后,马来亚光复,董事部基于小学校舍受损较轻,稍加修葺即可应用,决定先行复办小学部,之后再筹谋中学部之复办。
    • 11月1日小学部开课,报名入学者,达千余人。

1946 年

    • 董事会鉴于鹅唛路中学部校舍损毁,复办不易,乃择定在小学部斜对面校地搭临时亚答屋校舍先行复校,以后再作筹划永久校舍,乃聘请林兆麟先生为校务委员主席,林尧本先生为小学部主任。中学部于是年7月正式开课。
    • 是年6月9日,一些中华校友饮水思源,发起成立中华校友会,并组织篮球队,先后举行数场篮球足球义赛,收入悉数捐献学校,供购买校车一辆接送学生。
    • 1946年战后复办中学的临时校舍(现小学斜对面)
      1946年7月15日,中学部举行复校开学典礼,全体董事师生合影。

1947 年

    • 中学部林兆麟先生返回中国,由训育主任郭寿镇暂摄校政,后聘林丙寅先生接任。

1948 年

    • 因1947年起停止招收高中生,致本年度高中三年级学生毕业后,一度中断高中部。

1950 年

    • 董事会聘黄则吾先生掌校。黄校长接任后即全心整顿校政,增聘优良师资,加强教学,充实图书、仪器、乐队设备,成立童军组织,并将数理课本改为英文本,作大胆尝试。
    • 当时中学部学生人数214人,计开7班。

1951 年

    • 学生人数愈减,仅开6班,学生165人。是年杪举行游艺会筹募建校基金。

1952 年

    • 本校中小学学生人数突告上升,中学部共开12班,学生483人,教师18位。原有教室不敷使用,乃将礼堂辟为两间教室,图书馆及实验室打通成一间教室,体育室及会计室也改为教室,才能勉强容纳学生。

1953 年

    • 再度举行游艺会筹募建校基金。

1954 年

    • 黄则吾校长另有高就离职,董事会任命叶少春先生代理中学部校政。
    • 学生人数继续增加,全校中小学高达二千余人,中学部由12班增至18班。
    • 是年校庆举行第三度游艺会筹募建校基金,演出天鹅舞剧轰动一时,颇受好评。
    • 歌剧“天鹅”

1955 年

    • 中学部学生有九百余人,分为22班上课。
    • 由于学生人数增加,建校工作更形迫切。在董事会积极努力下,绘具新校舍图样。呈文申请建校,嗣后因缺乏运动场,致使新校图未获批准,建校工作暂告搁置。
    • 7月16日至17日,吉隆坡尊孔、坤成、中华、循人中小学在加冕草场举行第一届四校联合运动会。大会由主席尊孔校长余思庆致开幕词。运动员在中华中学铜乐队伴奏之下步伐环场一周,始集中于司令台前。
    • 1955年四校联合运动会

1956 年

    • 董事会聘王白山先生掌校。王校长竭尽心力协助董事会解决鹅唛路校地问题,新校舍于卅七周年校庆举行动土典礼,敦请教育部副部长朱运兴先生主持其事。
    • 1956 副教长朱运兴主持动土礼
    • 年底,复办盛大游艺会筹募建校基金。

1957 年

    • 为加强教师阵容,提高学生程度,王白山校长特远至台湾聘请数理师资,学生课业因之提高,风气为之一变。1960年代不少新加坡南大,台湾及海外大学之毕业生,即为此时期之学子。
    • 新校舍动土兴建。

1958 年

    • 小学部接受政府津贴,改为标准型华文小学,另成立董事会。
    • 中学部则已发展至30班,学生约1350人,教师40名。
    • 鹅唛路中学新校舍工程完成,7月7日启用学生迁入上课。中小学正式分家。
    • 1958年雪兰莪中华中学

1960 年

    • 王白山校长另有高就离职,董事部改聘南大化工系主任许永绥教授主持校政。后因政府不准其长期居留,许教授只得复返南大,改由罗覃烈先生代理。
    • 董事会鉴于政府实施小学会考制度,每年落第生甚众,为不使彼等失学,乃开设下午班以广收容,是为中学部下午班之始。

<< 中华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