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病、医人、更医心:台湾陈志金医师分享其行医之路

(吉隆坡18日讯)台湾网红医师陈志金来啦!本校今日特别邀请台湾奇美医院神经科系加护病房主任陈志金医师(1990年隆中华毕业校友),为高一学生主讲一场题为《化遗憾为动力:意外走上行医之路,疗愈十七岁的自己》的讲座。

首先,本校董事刘伟义感谢升学及国际事务处与校友联络室的细致筹划,促成此次活动顺利举办。他表示,专才固然重要,但社会同样需要具备广博知识的通才。学校每年举办高等教育展与校友分享会,旨在为学生提供接触不同专业领域的机会,拓展视野与选择。他希望学生可以早日找到方向,为未来的职涯铺路。

陈志金校友是1990年的隆中华毕业生,1998年毕业于台大医学系,目前就职于台湾奇美医院神经科系加护病房主任。他在讲座中以亲身经验,向学生们阐述医者的责任与人性的课题。他形容,加护病房医师如同“鬼门关前的守门员”,首要任务是全力抢救病患。然而,当病情已无法逆转时,医师的另一重要使命便是安抚病患家属。他指出,在冰冷的加护病房环境中,家属常常陷入担忧、恐惧、无助,甚至自责之中,“当我们无法再救病人时,我们仍然可以救家属。”

他坦言,作为医者,真正考验的并非病毒本身,而是人性的挣扎。他以此勉励学生,专业虽然重要,但理解与关怀更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进一步强调,解除病患家属的内疚与自责,是医疗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补充,同理心是医病沟通的第三只眼睛,细心诊断不仅是拯救一个病人,更能让整个家庭和医疗团队少留遗憾。当病患已无法救治时,医师应协助病人和家属完成生命的“最后一片拼图”,让人生画上圆满的句点。

此外,他也以幽默、犀利却不失温度的笔触,分享医院里千百种生命的真实面貌,呈现医疗现场的复杂与感动。他提出“医病、医人、更医心”的理念,呼吁社会给予医生、护士、病患与家属合理的对待与应有的尊重。

陈医师在讲座中也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往事。他说,自小家境清寒,无力负担独中学费,而当年的小学老师王建宁特别前往隆中华,极力向时任校长陈顺福推荐,坚信他日后必有成就。正因如此,他才有机会进入隆中华就读。对此,他由衷感谢王建宁老师与陈顺福前校长的成全与提携。17岁那年,他突然接到来自隆中华校长室的广播,获悉母亲因二尖瓣膜闭锁不全离世。母亲原本等待两年,准备接受心脏手术,却在手术前一天不幸撒手人寰。这段巨大的打击,让他毅然放弃工程学,转而投身医学,渴望找出母亲病逝的原因。当时的他,也曾无法体谅父亲,心中充满疑惑与不解。他坦言,在多年从医后,自己最大的体悟,是如何帮助病患家属走出内疚与自责,那不仅是对病患亲属的救赎,也是在疗愈当年十七岁的自己,这也从而化解他与父亲之间的矛盾。

报道:潘富伟老师
活动日期:2025年8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