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悦读隆中第十一期 2023
P. 92

虚 拟 世 界 的                                                                                                                   《1998 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 233 条文




                                                                                                                                     任何虚假、不雅或具威胁性内容的传播心切均属犯罪。

                                                                  与
                                             攻击     伤害                                                                               一旦罪成,可被判 5 万令吉罚款或坐牢 1 年或两者兼施。





              反思线上霸凌所带来的成因与影响


                                                                                                                                           不但如此,我认为网民的年轻化及从众心理使其容易失去理性。我国网民中介于
                                                                                                                                     10-29 岁的年轻人所占的比例为 66.7%,且网民中高初中学历者所占的比重高达 67.4%。
                                                                                文 || 侯詠淇(高三商孝)
                                                                                                                                     网民年轻化现象也代表他们容易冲动、激怒,而且这个年龄层亦决定他们的思想认知水
                                                                                版 || 郭美贤 (高一文商义)
                                                                                                                                     平及对待事物认识的深度。从众心理,又使大多数网民丧失自己的理性判断,绝大部分
                                                                                                                                     网民对网络上的言论采取盲从的态度,如此一来,很快就形成滚雪球效应,当某些“意
                   线上霸凌,又称网络欺凌、网络暴力、网暴,是指一种在网络上发生的霸凌事件,乃
                                                                                                                                     见领袖”的声音成为主流意见,并形成强大的舆论合力时,线上霸凌事件的发生就在所
             网络世代的新兴产物。线上暴力可通过短信、文本和应用程序发生,也可通过人们查看、
                                                                                                                                     难免了。
             参与或分享内容的社交媒体、论坛或游戏在网上发生。线上霸凌包括发送、发布、或分享
             关于他人的负面、有害、虚假或低俗内容,分享别人的个人或隐私信息,从而造成难堪或
                                                                                                                                           当线上霸凌发生时,受害者可能会觉得走到哪里都会遭到攻击,即使在家里也不例外,
             羞辱。某些线上霸凌突破底线可构成违法或犯罪行为。
                                                                                                                                     似乎无处可逃。线上霸凌对受害者的影响可能是长期且多方面。在心理上,受害者会感
                                                                                                                                     到烦恼、尴尬、愚蠢、甚至愤怒。在情感上,受害者会感到羞耻,或是对自己喜欢的事
                   根据我对日常生活的观察,我认为网络的匿名、虚拟性等特征为线上霸凌的形成提供
                                                                                                                                     情失去兴趣。在生理上,受害者会感到疲倦、失眠,或是出现胃疼、头疼等症状,被嘲笑、
             温床。在网络传播中,人们所处的传播情景是虚拟的,网民是以匿名的身份发表言论,他
                                                                                                                                     被骚扰会阻碍人的直面感受。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线上霸凌甚至会导致自杀等多种社会
             们是“无名的大多数”,现实生活中本该遵守的规范和约束在网络传播中失去了应有的约
                                                                                                                                     问题。
             束力,网民不必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风险趋近于零。网民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就会
             大大降低,他们很容易突破道德底线而情绪化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在受到某一事件的刺激时,
                                                                                                                                           综上所述,我认为我们必须预防自身遭受线上霸凌。我们必须谨慎发表言论,网络
             很多网民处于一种非理性状态,他们会迫不及待地对当事人进行讨伐与攻击,表达自己的
                                                                                                                                     空间虽然只存在于小小的电子设备里,但却是一个很大的公共场合。我们在网上发表的
             观点和立场,显示出不满与愤怒,当附和的人越来越多,达到一定程度时,网络暴力事件
                                                                                                                                     任何言论,都有可能被数以千计,甚至更多的人浏览。而且,这些言论一旦发表,也不
             便由此产生。
                                                                                                                                     能简单地通过“删除”键来彻底删除。此外,我们必须小心分享任何信息,尤其是个资
                                                                                                                                     的部分,如姓名、年龄、地址、学校及个人照片等,也都有可能轻易被传播。一些网站
                                     对受害者                                                                                            注册账户提供个人信息后,此信息极有可能会被特定网站使用或分享给其他人。同时,

                                                                                                                                     我们的个人信息也有可能会被第三方存储与转发。因此,在分享个人信息时,我们可以
                                                                                                                                     认真仔细检查每项信息的必要性,以及详读网路平台的隐私政策,了解自己的个人信息

                                               的影响                                                                                   将会如何被使用,并对个人账户进行隐私设置,限定哪些人才能浏览自己的全部个人信息,
                                                                                                                                     以免个人信息被滥用。












                                                                                                                                                                                                                      87 | 学生创作天地
          86 | 学生创作天地                                                                                                                                                                                                 87 | 学生创作天地
          86 | 学生创作天地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