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悦读隆中第十一期 2023
P. 86
言论自由是指人人都有发表意见及传递信息的权利。身为马来西亚公民,我们从一出生就
被赋予言论自由。但是,享有言论自由的前提是不能因为想发泄自己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做出
不实的指控,罔顾他人的感受进而伤害别人。悲催的是,总有人借“言论自由”四字,在网
路上畅所欲言,行网络欺凌之实,在社交媒体散播谣言,这就和言论自由原有的定义起了冲
突。举个例子,我国有一名20岁印裔少女因不堪遭受网络霸凌,而选择在家中自缢身亡,原
因是因为一个名叫“Jocker Oruvan”的面子书账号,将死者与其一名同在一家便利商店工作
的孟加拉籍男同事的打闹视频上载到面子书,并无中生有地写下让人看了贴文会联想到两人
不寻常关系的字句,还向死者喊话促其准备接受网民们的“祝福”。在贴文下方,几百条不
堪入目的辱骂舆论排山倒海扑向死者,甚至有网民羞辱死者是性工作者。死者最终承受不住
别总是键盘动得比脑子还快! 舆论的压力,在大好青春的时期选择了自刎。这个案件正说明了,网络霸凌对受害者造成的
伤害是毁灭性的,更是不可磨灭的。霸凌者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散播不实的消息,却罔顾了带
让我们共同杜绝网路霸凌温床 给受害者的影响与后果。往往就是这样的一时兴起,就毁了受害者的余生。
事实上,网络霸凌的发生往往都不是因为受害者的所言、所作、所为导致的。 更多的是
霸凌者一时兴起或思想扭曲,进而往别人身上贴上标签。有的加害者会嘲笑对方的样貌、身
文 || 许馨允 (高三理孝)
型等生理特征;有的加害者会因为对方的家境贫困而加以嘲讽。更甚的是有的受害者压根不
版 || 张锦豪 (高二文商爱)
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加害者的霸凌对象,纯粹就是霸凌者看他们不顺眼。但这些种种的情
况都是霸凌者心理活动的投射。例如,有的加害者曾经有被网路霸凌的经历,他讨厌当时软
网络霸凌,又称网络欺凌,泛指透过电子设备,以文字、图片、影片等方式在网络上对他
弱无能的自己。所以当他们看见受害者身上的懦弱胆小时,就等同于看见过往的自己,进而
人进行攻击,例如威胁、辱骂、排挤、嘲笑等行为。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几乎每个人手上都
施暴于受害者。有的人是因为从小在原生家庭中没有获得家人的关注,得不到在适当的年龄
有一部手机,导致社交媒体的作用越来越盛行,更是大大的加速讯息的传播。但是,科技的发
应该得到的安全感,就以网路霸凌的方式博取关注。有的人因为自己不比受害者优秀,从而
达往往带来些许负面影响。在一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亚洲青少年网络霸凌调查中显示,马来
产生嫉妒心理,就在社交媒体上散播谣言来拉拢人心,取得群体优越感。这些现象也说明了
西亚有高达28% 的青少年曾经遭受网络霸凌,而且在亚洲国家内位居第二。这也表示,平均
一点,无论受害者是平凡还是优秀,都有可能成为被网络霸凌的对象。受害者的情绪会因为
每10位青少年中就有3位青少年曾遭受网络暴力。这骇人的数据引发一个思考问题,网络霸凌
长期遭受舆论的压力及充斥着谣言的恶劣环境而被霸凌者操控,导致受害者郁郁寡欢、情绪
真的就离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遥远吗?其实不然,网络霸凌在网络世界中越来越普及化,这也就
崩溃甚至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一旦理智被压
表示越来越多的受害者曾经遭受网络欺凌。所以,人们应该深入的了解及探讨网络霸凌的成因
垮,旁观者的选择性无视将也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受害者永远活在痛苦的深
和影响。
渊,产生轻生的念头。
心理学中有一个现象称为动机性推理,意指人们就算在铁证如山的情况下也很难改变自己 总而言之,网络霸凌带来的影响绝对是严重、深远且摧毁性的。社交媒体和科技的发展
固有的想法,甚至会想尽办法提出论据证明自己的看法才是正确的,进而反驳对方的看法。人 固然重要,但它们绝对不是霸凌者用于施暴的场所与工具。我们应该极力抵制网路霸凌,杜
们总会以自己作标准,来衡量对方的观点是否合理和正确。这原本就是人类的天性,是正常不 绝成为网络暴力的旁观者,打造更文明、更高素质的网络社会。
过的现象。但是,一旦涉及个人情绪,人们意气用事的以不当的方式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时,正是网络欺凌最容易发生的时候。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会失去理智,甚至口出狂言攻击与
自己观点相反的人。失去理智的人, 试问又怎么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呢?正因如此,人们不断
地在留言攻击异见者,其中还夹杂了个人情绪与谩骂等。他们会不断抨击异见者,把文字化为 语言其实很美好,
利刃,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往对方身上插剑,认为自己这么是为了维护正义。久而久之,人们
关注的往往就不再是事情的对与错,而是对异见者发泄个人情绪,为了攻击而攻击,在别人身 但不是攻击别人的武器。
上贴上“异类”的标签,进而引发网络霸凌的发生。
81 | 学生创作天地
80 | 学生创作天地 81 | 学生创作天地
80 | 学生创作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