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41 年 草创期

<< 发展史略

文良港店屋校舍

1919
• 中华校舍正式建竣,随即迁入上课,计有平房瓦屋教室六间,四间为教室,余者为办公室及图书室,学校规模初具。
• 首任校长为古尧宾先生,教师三名,学生80余名。

1922
• 中华校舍正式建竣,随即迁入上课,计有平房瓦屋教室六间,四间为教室,余者为办公室及图书室,学校规模初具。

 

1924年高级第一届,初级第三届毕业照

1924
• 董事会在文冬加叻路购得八英亩胶园,俾以其收入作为学校之经费。

1931
• 为提高学生之学业成绩,本校董事会乃联合当时之国民学校及中华女校董事会,共倡会考制度。由1931年至1933年一连举行三届,本校学生成绩均名列前茅。上述之会考制度,深受政府所重视,并于1934年,公布全马来亚华校实行会考制度,由教育部主办。
• 由于本校连获佳绩,声誉鹊起,学生人数亦日益增加。董事会遂增建
木板亚答教室四间。

1938
• 学生人数增加,原有教室不能容纳,董事会决议于两列平房瓦屋教室前,增建一座二层楼校舍。年初兴建,秋杪落成二层楼校舍。

1939
• 中学部正式成立,招收男女生,首创男女合校,改校名为“雪兰莪中华中小学校”。
• 首任校长为梁龙光先生。

1939年落成之小学部前座校舍

1940
• 当时教育法令规定,增办中学部,必须另建校舍,否则不准增办。本校乃于鹅唛路校地,赶工搭建亚答屋三大间权充临时校舍。建筑费除董事会自行捐款献地外,尚得热心人士赞助,始克完成。
• 是年高初中计开18班,学生580余人,极一时之盛。

1941
• 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南侵,马来亚沦陷。本校校舍受到破坏,加上器材亦受损及学子星散,学校被迫停办。

<< 发展史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