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期,各源流学校几乎完全停办。二战后,小学部与中学部先后复办。本校董事会经过一番策划,位于鹅唛路的新校舍于1958年落成。随后,在新的教育法令下,中学部分成“国民型中学”和“独立中学”。
1945 年
- 战争结束后,马来亚光复,董事部基于小学校舍受损较轻,稍加修葺即可应用,决定先行复办小学部,之后再筹谋中学部之复办。
- 11月1日小学部开课,报名入学者,达千余人。
1946 年
1947 年
- 中学部林兆麟先生返回中国,由训育主任郭寿镇暂摄校政,后聘林丙寅先生接任。
1948 年
- 因1947年起停止招收高中生,致本年度高中三年级学生毕业后,一度中断高中部。
1950 年
- 董事会聘黄则吾先生掌校。黄校长接任后即全心整顿校政,增聘优良师资,加强教学,充实图书、仪器、乐队设备,成立童军组织,并将数理课本改为英文本,作大胆尝试。
- 当时中学部学生人数214人,计开7班。
1951 年
- 学生人数愈减,仅开6班,学生165人。是年杪举行游艺会筹募建校基金。
1952 年
- 本校中小学学生人数突告上升,中学部共开12班,学生483人,教师18位。原有教室不敷使用,乃将礼堂辟为两间教室,图书馆及实验室打通成一间教室,体育室及会计室也改为教室,才能勉强容纳学生。
1953 年
- 再度举行游艺会筹募建校基金。
1954 年
1955 年
1956 年
1957 年
- 为加强教师阵容,提高学生程度,特远至台湾聘请数理师资,学生课业因之提高,风气为之一变。1960年代不少新加坡南大,台湾及海外大学之毕业生,即为此时期之学子。
- 新校舍动土兴建。
1958 年
1960 年
- 王白山校长另有高就离职,董事部改聘南大化工系主任许永绥教授主持校政。后因政府不准其长期居留,许教授只得复返南大,改由罗覃烈先生代理。
- 董事会鉴于政府实施小学会考制度,每年落第生甚众,为不使彼等失学,乃开设下午班以广收容,是为中学部下午班之始。